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最近,我女儿殷若夏的幼儿园开了国学课,要背《三字经》和《弟子规》。
但是她没兴趣,死活不肯背诵。
她妈妈拿她没辙,于是命令我想办法。
我能有什么办法?我自己也对《三字经》和《弟子规》没兴趣,推己及人,我不能强求殷若夏对它们有兴趣。
幸好,国学不仅仅限于《三字经》和《弟子规》。
这个词,迄今仍颇有一些争议。
《周礼·周官、乐师》最早使用了“国学”
这两个字:“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
在这里,国学指的是由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
到了近现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针对当时西学东渐的风潮,梁启超、章太炎等文化大家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国学概念,用来指代相对于西方学术的中国传统学术,并提出了“保存国学、振兴国学”
的口号。
他们所谓的国学,主要内容包括训诂、文字、音韵,还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
现在,国学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越来越多样,但大致内容不外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随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国学感兴趣,国学热随之盛行。
不过,也有很多学者对国学热颇有微词。
易中天老师曾经说过:“我很反感国学这个词,那是过去针对西学东渐而提出的,所以你们在我的书中看不到这个词。”
易中天老师是治学严谨的学者,他反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这两个概念不分,反感的是挂着国学的羊头却卖着怪力乱神的狗肉,并不是反对扎扎实实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他讲儒、讲禅、讲三国、讲中华文化史,这些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我陪自己的女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不会涉及扶乩、卜卦、算命问前程,也不会涉及怪力乱神。
只不过为了方便起见,我还是权且用“国学”
指代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两个字,比六个字好念多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哪怕只是穿着粗劣的衣服,只要心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照人。
正儿八经的学国学是一件好事,可以通史,可以慧人。
但是国学并不那么好学,经典也不那么好读。
比如《论语》,语录体,不讲篇章结构,也不讲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看起来就是简简单单的对话。
每个字几乎都认得,不认得的字,查查字典,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是连成一句话后,就不认得了。
隔着2500多年的时光,我们的语境和语言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的常用义也和现在理解的不太一样。
很多大人都读不明白古文典籍,更别说我们家那个只有3岁多的小女娃娃。
孩子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不感兴趣,这很正常。
再说了,小孩子家家的,玩得开心就行,《三字经》和《弟子规》学不学,什么时候学,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
但是老婆说: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有办法还是没办法,你无论如何得想办法。
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跟着姓名学国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曾经他是落魄的富家子弟,拥有一个耻辱的身份赘婿。虽然身负血海深仇却只能在别人白眼中苟延残喘。而现在他重生为王,一双铁拳打出一条生死路。一个兵王重生赘婿再次崛起的故事。...
夏以凉一直认为,这辈子遇到最丢脸的事莫过于穿着公司发的套装去参加宴会,然后华丽丽地撞上自家总裁!好吧!总裁大人您多眼金睛,看得出人家名为夏家堂小姐,可实际上只是叔叔婶婶和堂姐的佣人。好吧!总裁大人您心地善良,想要救人家脱离苦海,可也用不着把人家收编为妻吧?什么?挂名而已?嗯!那就只挂一年,就一年哦!...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意千欢作者九月轻歌文案黎郡主精于造园分外挑剔,无法忍受一点瑕疵。唐侯爷骁悍无匹工于权谋,难相与的名声在外。各自有心疾。前世相爱,饱受磨折今生改写生涯,再续前缘。只是,成亲后,某件事儿...
...
(业余写手作品,全文免费阅读。)皇帝微服出巡,与民同乐!皇帝带兵打仗,御驾亲征!皇帝带兵娱乐,日理万鸡!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却因一次意外的穿越而改变一生,且看他如何挫败奸臣,诛杀昏君,泡尽天下美女,直至一统霸业!纯属虚构,请勿模仿(QQ群127919917 英雄客栈,欢迎忠实读者加入。)...
全球的手机同时出现了一款完全陌生的手游APP,不能卸载,不能移动,十分诡异。它拥有让人往返游戏异界,将技能装备以及一切物品带回到现世的能力。全人类都被迫参加这一场游戏。开局一裤衩,装备全靠打!新书全民的诸天时代...